本書依「范氏二十一種奇書」整理編制,增附「人物簡注」。
《周易古占法》由南宋程迥撰,約成於高宗紹興三十年(1160年),是宋代對古占法進行系統性探究較早的著作,在易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,其對占筮之法的論述,發前人所未發,對後世影響深遠,朱熹《易學啓蒙》、《周易本義》多取其説。
《周易古占法》本邵雍之加一倍法,據《繫辭》、《説卦》發明其義,對揲蓍求卦過程作了詳細解説,通過對《周易》經傳及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等典籍所載占筮實例的考察,歸納出「周易」占斷吉凶之法,雖重在探究卜筮象數之學,但其中卻不乏儒家義理。全書分上、下二篇,上分太極、兩儀、四象、八卦、重卦、變卦、占例、占說、揲蓍詳說、一卦變六十四卦圖、天地生成數配律呂圖、乾坤六爻新圖凡十二篇,下為「古周易章句外編」一卷。
《范氏奇書》為浙江寧波「天一閣」藏書,系「天一閣」建造者、明嘉靖兵部右侍郎、藏書家范欽親手校訂、刊刻,所錄皆為先秦以來的罕見典籍。此書藏於閣中凡四百餘年鮮為人知,研究者亦甚寥寥,書名亦非范欽親定,而是明代藏书家祁承爜所加,原刊書籍三十二種,其中二十種被祁氏輯為《范氏奇書》,其由來最初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祁氏的「《澹生堂藏》書目」,其中有「范氏二十種奇書」一類,子目號稱二十種,實只有十九種(有的子目則只列了十七種),包括:《乾坤鑿度》、《元包經傳》、《元包總數義》、《周易古占法》、《周易略例》、《周易舉正》、《京氏易傳》、《關氏易傳》、《麻衣正易心法》、《穆天子傳》、《孔子集語》、《論語筆解》、《郭子翼莊》、《廣成子解》、《三墳》、《商子》、《素履子》、《竹書紀年》、《潛虛》,清嘉慶四年(1799年)桐川顧修編《彙刻書目初编》增列《虎鈐經》一書,補足為二十種,民國24年(1935年)商務印書館《叢書集成》,保留《虎鈐經》,另將《乾坤鑿度》分為上、下二卷,成為《范氏二十一種奇書》,後上海圖書館《中國叢書綜錄》,仍視《乾坤鑿度》為一種,但將《潛虛》書末《潛虛發微論》獨立分出,故仍為「奇書二十一種」。
《范氏二十一種奇書》中有七種直接研究「易經」,有四種與道家學說有關,給世人以玄妙深奧之感,故謂之奇書,如《三墳》,傳為天地人三皇之書等,這些書籍多為《范氏奇書》最早收錄,有些還是最早的刻本,二十一種書籍中,除《穆天子傳》、《素履子》兩種早於《范氏奇書》被收錄於明正統刊刻的《道藏》外,其餘十九種均為《范氏奇書》最早收錄,如《周易古占法》、《商子》、《竹書紀年》,「奇書本」均為最早刻本。《乾坤鑿度》為《永樂大典》所載,流傳甚罕,三國吳陸績注《京氏易傳》、唐郭京《周易舉正》、唐趙蕤注《關氏易傳》,皆為不易得之書。